养生和灵修在前面等着你
有个大坑,叫,岁数。
这个坑里面还插了两把刀,一个叫养生,一个叫灵修。
稍不留神,就掉进去了。
但这都是自然而然来的,毕竟身体没法跟年轻三天不睡还能熬死狗,而见的世面多了,好像随口也能讲点人生哲理出来。
保温杯枸杞已经是烂梗,但当你想做点什么,也有资格能力去做的时候,体力精力都不行了,那怎么办啊!可不是抓大放小、随时养精蓄锐嘛!
修行也是……活到一把年纪,终于总结了过往的人生道理,发现早已经有先贤一个词儿就说清楚了。
之前有个男人跟我说:你们女的千万不要聚众谈养生,我会觉得当年一起玩耍的好姐妹都变成中年妇女了,还是脑子不太好的那种,好唏嘘啊。
但还是忍不住要谈:怎么办,就是不如以前有无穷体力与热情,熬不了夜,也赖不了床,喝不动酒,也再蹦不动迪;瘦不下来,白不回去,倒不动时差,唤不回姨妈。男的一样啊,每天洗八个脸,看着还是跟牛扒一样滋滋冒油。
我说这是自然而然的,因为身体在敲打你,你不乖乖的规律生活,吃喝运动适度,我就让你不舒服。以前我们说的“不健康食品”,是指里面有对身体不好的元素,如今嘛这范围可大了,就是吃下去当场就不健康给你看。
心情可以理解,手段值得商榷。你搜索一下养生,题目就都很耸人听闻:恐吓型的:多吃一口,少活一天!八大误区,不要拿生命开玩笑了!省钱型的:胡萝卜就热茶,气得大夫满街爬(为什么要爬)、价值千万的免费秘方!知性的:养生先养心!最高境界是慈悲!
等等,其实也是充分利用了人类面对年龄的焦虑,给出了一些自己可以操作的方案,丰俭由人。
还分一些流派:药补不如食补的吃东西型、物理操作比如艾灸、拔罐、推拿、时令季节型顺天意而动的(春分这天干啥事半功倍)、贴近自然型比如撞树或满地爬(懂得了)、身心灵流派:静坐冥想太极……等等。
时间久了,女人们聊养生的时候我也能插嘴了:你这是脾胃不和、心肾两虚、经络不通,以及你为什么胖是肾水救不了心火啊!
谈论这个话题特别容易找骂,好像就因此侮辱了传统文化。我其实是一个不坚决的各种分子,很难斩钉截铁的说谁就完全不灵,毕竟我对中医祝由术还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呢(卡鱼刺那个偏方我真的服气),总的说来,你认定一种常规方式可以强身健体,只要坚持下去,不要过度,都有改善。
但我就是受不了那种什么酸碱体质、卵巢保养、泡脚暖宫的说法。一张嘴就知道这人没读过什么书。你说泡脚治百病吧,我觉得也没啥坏处,起码脚干净了不是,至于子宫真的是不是暖了,倒不用太在意。
好多话真的,看你怎么理解,说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,宏观的看,这话一点都没错。所以养生和灵修是一对好海尔兄弟,心不舒展,身体怎么能好呢!
始终觉得世间道理就那么多,只是世世代代的人都要用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来一遍遍诠释。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,无论哪个时代,有关心灵的,更加被浓缩成简短的词语。
我前几天写了一篇《你有没有靠善良和厚道赢回一局的时刻?》,其实我是相信,最终走得多远,都是要依靠这样美好的品质的,但后来我一想,先贤们总结过了啊!这不就是“福报”嘛!然后还有更懂行的人纠正我:准确的说,这叫福德资粮。
对哦,你和他为什么不行,这都是“因果”,你看你今天如何走到这一步,这都是“业力”,你说你怎么就那么轴,这叫“我执”,我来告诉你为什么也得掀桌,因为菩萨低眉但金刚怒目啊……你仔细想想,是不是有道理。
为什么要静心?要平淡是真,要知足常乐,要慈悲?因为年纪大了,见识了风景与人心,知道多余的都是冗余。而且主要身体支撑不住情绪起伏和激烈表达,掀桌打人不如以德服人,来,让我们携手走入宁静开阔深沉的世界。
你看,身心本是一体,养生和灵修是一对好伙伴。但我不想穿上白色禅服闻鸡起舞,庄重的讨论宫寒,劝别人要放下。(有兴趣可以搜索“禅服”,想想一群人穿上大白麻袍子翩翩起舞的样子)
是这样,每当我们讨论这类话题,总有人义愤填膺的用自己身上发生的改变来呵斥。我倒是也没所谓,反正大家都要找一种方式来消解。
也会谈养生,也会谈身心灵。但我尽量不谈。我大抵保持了“信而不迷”的态度,一件事、一句话,有没有道理,一定要看当下情境,以及你的“当下所求”。
我受不了的是无意义的絮叨和重复,以及口不对心。每天转发养生养心的中老年们,很多只是扔扔链接而已。喝枸杞的养生朋克哪天不是半夜两点才睡。起名静、淡、平、清的人,有多少是在自己的主页上岁月静好,在别人的留言栏里MLGB,偏偏还拿来占领生活方式和道德的制高点,仿佛养了生和修了心,就可以瞧不起普通人了。
这里有一个 key point 是,你养的生,你修的心灵,是“向内”的,是修”敏感度“。现实社会会觉得钝感力是个好东西,但在纷繁世界保持敏感,才是诗意的源泉。
它向内,是自己一个人的事。无法分享也不必分享。你会突然某天醍醐灌顶,过往种种如云烟,也会突然某天感到身体轻盈,恨不得冲出去跑十公里庆祝。旁人是无法理解你的丧与喜的。
敏感度是一个人活得有活力的重要指标,身体敏感,你才能体会更多快乐,心灵敏感,你才会对生活中发生的一切有奇妙的感受。这是一定要向内不断观察而来的,这不是几个词可以概括的——所以你听见谁总是说哪儿寒或者性灵什么的,就知道可能是他尚未有自己的语言,也尚未体会到自己的感受,变成了大家都差不多的那种令人厌烦的套路。
热衷聚会,热衷群体活动,热衷教化他人,喜欢劝别人宽容放下,面对别人质疑却纠缠到底骂骂咧咧的,我总感觉生也没养好,心也没修好。
因为这两件事本质上都是孤独的。
而且,它们都是不热闹的。内核很简单,默默的观察自己的身体,梳理心情,找到自己的话来表达它们(表达给自己听就够了),做一些规律并枯燥的事情,像喝水吃饭,写字读书一样简单并且坚持。
在此之前尽量摁住自己过多的讨论此类话题,尤其那种宫寒或因果之类的片儿汤话。以及,麻布袍子这种放弃自我型服装,尽量延缓穿它的岁数……
往期精选